演出时间:
2017-06-29 19:30 2017-06-30 19:30演出票价:
180元 280元 380元 480元歌剧红军不怕远征难
中央歌剧院
中央歌剧院是隶属于文化部的国家歌剧院,成立于1952年。在革命圣地延安组建的中央管弦乐团和鲁艺文工团,是其前身。1943年在延安创作演出秧歌剧《兄妹开荒》,1945年在延安演出民族歌剧《白毛女》。中央歌剧院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时至今日,在中国及亚太地区是最具规模实力的歌剧院,代表国家的歌剧艺术水准,是我国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
团队实力雄厚。剧院所属的歌剧团、合唱团、交响乐团、舞台美术设计制作中心和舞美工厂等,聚集着一大批国内外颇具实力和影响力的歌唱家、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导演、剧作家及舞台美术家。历任院长有李伯钊、周巍峙、卢肃、赵沨、马可、李凌、刘莲池、王世光、陈燮阳、刘锡津、俞峰等。现由党委书记袁平主持工作,班子成员有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副院长刘云志,副院长鞠雄志、杨雄。
艺术成果丰硕。春秋更替,岁月如歌。回首60多年的发展历程,留下了一道道闪光的足迹:创编了一大批优秀剧(节)目,曾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文华新剧目奖、文华表演奖等100多项国家级大奖。剧院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博鳌亚洲论坛、APEC峰会等重要外事活动中出色完成演出任务,为国家赢得了荣誉。剧院先后在中国首演、推出并保留了一批世界歌剧经典剧目,主要有《图兰朵》《茶花女》《蝴蝶夫人》《卡门》《艺术家生涯》《弄臣》《费加罗的婚礼》《乡村骑士》《塞维利亚理发师》《丑角》《霍夫曼的故事》《伊斯国王》《蝙蝠》《汤豪塞》《女武神》《费德里奥》《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托斯卡》等;积累并创作了一批中国歌剧作品,如《白毛女》《刘胡兰》《草原之歌》《第一百个新娘》《马可o波罗》《霸王别姬》《山林之梦》《红帮裁缝》《北川兰辉》《我的母亲叫太行》等。是让观众最早认识了解上演世界经典歌剧,让观众喜爱并追捧中国歌剧的艺术院团。
演出国际化。剧院一直保持其国际性、引领性、开放性特点,长期代表国家活跃在国际艺术交流舞台上,曾先后前往意大利、法国、芬兰、美国、日本、印度尼西亚、叙利亚、阿尔及利亚、瑞士等国家演出中外歌剧。普契尼经典歌剧《图兰朵》,自剧院1989年引进到国内以来,已成为剧院重要的保留剧目。剧院版《图兰朵》诠释的是有感动、有热情、有信念的故事,其中包含了中国的元素和中国的文化。作为剧院的代表作先后在开罗、大马士革、罗马及普契尼故乡塔湖等地成功演绎,得到了包括普契尼专家和业内外人士的一致赞誉。2016年4月,剧院赴匈牙利"布达佩斯之春艺术节"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和高度赞誉,受到文化部领导、我国驻匈大使和匈牙利艺术节组委会主席的高度评价。下半年,剧院将赴瑞士演出,继续在国际舞台上,让观众欣赏到《图兰朵》的精湛艺术,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揭开东方大国的神秘面纱。
艺术多元化。国运昌,文运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伴随着文化艺术的伟大复兴。在艺术发展的道路上,剧院的演出形式日益丰富,除保留完整版的歌剧演出外,创意性的歌剧音乐会、情景歌剧音乐会,也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好评。从歌剧到交响音乐会再到合唱音乐会,剧院艺术家们都在不断推陈出新,使观众更容易接受和喜爱高雅艺术。2016年5月剧院以普契尼经典歌剧《蝴蝶夫人》参演"国家大剧院歌剧节";同月,赴武汉成功举办"2016·琴台歌剧周",以歌剧音乐会的形式成功演绎《图兰朵》《蝴蝶夫人》《托斯卡》和《白毛女》四部歌剧,在武汉掀起歌剧热的狂潮,引爆了观众对歌剧艺术的渴求。剧院每年在国内演出不下百场,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从文化惠民公益演出到乡村、工厂开展深扎活动,从高雅艺术进校园到国际艺术节,艺术家们从祖国的最北端到最南端,从东部沿海到西部高原,不论在祖国的哪个角落始终代表着国家队的形象,深入一线,为民演出。用音乐传递爱、希望和梦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大型活动中,剧院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信念永恒》--建党95周年音乐会;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承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电视文艺特别节目--伟大的旗帜》的节目录制;承办了文化部的《红旗飘扬,歌声嘹亮》--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群众歌咏大会。为党献礼,为祖国的繁荣与昌盛纵情歌唱。
春风化雨,人和景明。剧院坚持以"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为办院宗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组织开展各类深扎活动,仅2016年就深入黎川、遵义、吉林、玉树等地的乡村、学校、敬老院等开展一系列的演出及结对帮扶活动,让高雅艺术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沃土之中,把最好的丰富的艺术作品奉献给人民。中央歌剧院是一个和谐温馨、积极向上和能打胜仗的坚强集体,聚在一起是"一团火",分散开来是"满天星"。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发光发热,连成片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并迸发出绚丽的色彩,照亮那些不曾相识相知的人,并创造出每一个值得纪念的瞬间和回忆。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深耕60余载,岁月的足迹清晰地记载着剧院一幕幕闪光的历史。从历届院领导苦心创建剧院品牌,到今天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以接力担当精神代代相传。未来几年,剧院将建成属于歌剧人自己的大剧场,实现几代歌剧人的夙愿和梦想,为剧院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走过60多年,剧院将继续坚持崇高的艺术理想和高度的文化自信,栉风沐雨创新求变,立足高原勇攀高峰,不断再创艺术辉煌,走向中央歌剧院更加美好的明天……
领导寄语
中央歌剧院走过60多年辉煌发展历程,是我国传播交流歌剧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从最早引进西方歌剧艺术并在中国发展壮大,到今天创作大量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歌剧,创造了歌剧在中国发展史上的辉煌业绩,为中国乃至世界歌剧艺术的普及推广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中国及亚太地区最具规模最有影响力的歌剧院。
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时代风貌和引领时代风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为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我院演职员工深刻感到,文艺工作者不仅要注重艺术水准的提高,更要关注自身高尚品德和职业操守的养成,牢记人民重托、文化担当和社会责任,自觉投身艺术实践,用真诚面对艺术、面对人民;精益求精搞创作,用优秀作品回报沃土、回馈人民。
推精品出人才创效益,是我们永远的追求。人才是事业之基。作为国家艺术院团,我院可谓藏龙卧虎,人才辈出。从默默为艺术奉献终身的老艺术家到留学归来并进行严格选拔的青年演员,都是剧院的中流砥柱、中坚力量。人才决定剧院发展的明天。在剧院长期坚持上演世界经典歌剧的同时,紧随时代发展,以现实题材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中国原创歌剧,这些述说情感的故事,鼓舞人心,感动大众,并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但我深知现在的艺术作品还不能作为经典代代相传,这需要艺术家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努力,真正创作出直击灵魂、引人入胜,有筋骨、有温度、有灵魂的高峰作品。这才是剧院需要增强的核心竞争力!
崇艺尚德担使命,激发筑梦中国的文艺力量。慰问演出、艺术采风、体验生活、结对帮扶┈┈剧院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在全国广泛开展。全院演职员工深入群众,吸收营养,践行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要求。我始终相信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像迎面扑来的清风、从天而降的细雨、阳光下跳动的精灵,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是漆黑夜晚中最闪烁的星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剧院要实现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人文精神,正面临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再创佳绩。我知道这条路崎岖坎坷,但信念却因崎岖而变得更加坚定美好。只要每位歌剧人紧紧地手拉手、心连心,就能让剧院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只要我们怀揣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就能实现剧院辉煌而灿烂的明天。让我们携手一起为歌剧事业的发展谱写时代最绚丽的篇章!
传递正能量,风好正扬帆。一个伟大时代的来临,往往以文艺为发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风云际会、气象万千的壮阔时代,会成为文艺创作的黄金时代;我们有理由期待,文艺工作者们不停地超越自我、不断地攀登高峰,以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衷心感谢您的光临,让我们共祝演出成功!
中央歌剧院党委书记---袁平
主创人员
出品人:袁平
监制:刘云志、鞠雄志、杨雄
演出统筹:钟鸣达、郭浩、毕国祥、李宾
作曲:雷蕾
编剧:胡绍祥
指挥:杨洋
导演:陈燕民
执行导演:施晶芙
舞美设计:李宾、郑玉龙
演出团体:中央歌剧院歌剧团
中央歌剧院合唱团
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
中央歌剧院舞台美术设计制作中心
分幕剧情
第一幕 送别
在日寇侵占我国东北、威逼华北,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时刻,蒋介石却调集重兵,对中央苏区连续进行五次围剿。在前四次反围剿斗争中,由于实施毛泽东的运动战方针,红军取得了胜利。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由于毛泽东失去领导权,王明“左”倾路线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采用军事冒险主义,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苦战一年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被围困于赣南和闽西一带。1934年10月9日,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发布《关于准备长途行军与战斗的政治训令》。10月10日,中共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共8万余人,自江西瑞金、于都和福建长汀等地出发,开始了伟大的战略转移——长征。
第二幕
一场 血战湘江
中央红军接连突破敌人的三道封锁线,在湘江边遭遇强敌。为掩护军委总部渡过湘江,师长陈龙湘率部英勇阻击敌人,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狂轰滥炸,红军战士们浴血奋战,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了敌人无数次疯狂进攻。阻击任务出色完成,烈士们的遗体布满山岗,鲜血染红了湘江。这是陈龙湘师长的最后时刻。面对敌军官的威逼利诱,陈师长断肠明志,壮烈牺牲。
二场 遵义会议
为摆脱敌人重兵围追堵截,毛泽东提出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轻装前进。中央政治局在黎平会议上接受了毛泽东的建议。1935年1月2日,红军强渡乌江,之后占领了贵州遵义。15日至17日,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结束了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内的统治,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第三幕
一场 雄关漫道
中央红军撤出遵义城时,蒋介石已在长江一带布下重兵,严阵以待。为摆脱被动局面,中央在云南威信县扎西镇召开会议,毛泽东审时度势,提出放弃北渡长江计划,指挥红军四渡赤水,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威逼昆明,强渡金沙江,终于冲破蒋介石布下的天罗地网。王勇率领部队急行军占领娄山关,在准备战斗时,石虎突然发现在交火地带有个老乡在砍柴。石虎翻过石崖去掩护老乡,不幸身负重伤。苗花和卫生队赶来,石虎掏出一块银元,作为最后的党费,让苗花转交给王勇。苗花为牺牲的石虎唱起家乡的山歌。王勇手攥带血的银元,回忆起石虎在红军队伍中的成长过程。苗花深情地叮嘱王勇一定要等到孩子叫爸爸的那一天。战斗再一次打响了。
二场 飞夺泸定
四川省石棉县大渡河安顺场渡口,是当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和他三万太平军的覆亡之地。蒋介石声称,要在大渡河旁把毛泽东和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和太平军。为保证三万红军顺利渡过大渡河,让蒋介石的预言彻底破产,军委一声令下,红军先头部队昼夜飞行军二百四十里,抢在敌人前面到达泸定桥。十三根铁索横在百米宽的河面上,李政委和杨团长临阵动员,在敌人的炮火中,王勇率领勇士们发起冲锋,倒在铁索桥上。
第四幕
一场 雪山红星
1935年6月,中央红军在抢渡大渡河之后,继续向北挺进。横在红军将士面前的,是位于四川省小金县南部的大雪山——夹金山。自古流传在当地的一首民谣说: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不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红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和无坚不摧的革命意志证明,红军不是神仙,但一定能战胜夹金山。炊事班长老郭在山顶上用雪水熬辣椒汤为战士们取暖。天黑下来,找不到柴火,老郭用棉衣里的棉花继续烧火。第二天天亮后,老郭变成一个雪人,唯有头顶上的红星在闪耀。
二场 草地红娃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两大主力胜利会师。会师后不久,张国焘坚持西进或南下,与中央北上抗日方针背道而驰。这时,陕北有红军的消息传来,毛泽东决定率领中央红军北上陕甘,直奔陕北革命根据地。松潘草地上,无处不在的死亡危机,时刻威胁着疲惫不堪的红军战士们。数不清的红军战士消失在沼泽里,用他们勇敢无畏的牺牲,为战友开辟前进的道路。苗花在简易窝棚里生下孩子,却引发了大出血。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抱着儿子红娃,倾诉无限深情。
尾声 大会师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延安西北部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和将台堡大会师,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了从1934年秋开始的战略大转移的历史任务,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围追堵截聚歼红军阴谋的破产。红军长征胜利,使党中央领导中国革命大本营奠基于西北,巩固和发展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使其成为中国革命的政治中心,为党和红军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主创的话
作曲的话
童年经常听长征的故事,红军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一直喜欢盛唐边塞诗,英雄情节没有改变,崇尚军旅生涯,只是此生无缘。但今天有机会参加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的歌剧创作,有机会和红军英雄们"同行",也是圆了童年的梦。
还有比长征更难的行程吗?没有了!我常问自己,如果身临其境,能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吗?能坚持走到陕北吗?真的不敢说"能"!只有红军创造了奇迹,用壮举震撼了世界,他们是真英雄!
音乐是抒发感情最好的手段之一,怀着敬仰的心情,跟着陈龙湘、王勇、苗花、老郭等,这些剧中人踏上两万五千里的征途,从瑞金到陕北,一路体验着他们的情感、信仰和奉献。他们没有看到最终的胜利,但都是真正的胜利者!
音乐从心底流淌,被净化的心灵和他们共同呼吸,共同歌唱,把奉献作为自己的生命目标,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
珍惜今天的一切吧,这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剧中,黎明的草地上,卫生队长方瑶抱起新生的婴儿,唱道:"我们今天的牺牲,就是为了明天的他们!"谁能不被这种精神感动?
是的,今天轮到我们了,我们将对民族的未来怎样去说,如何去做呢?
--国家一级作曲雷蕾
编剧的话
记得我10岁那年得到一本《毛主席诗词选》,用了不到20天全部背了下来,从此毛主席的诗词,其中包括《七律·长征》,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没有想到50年后,我会和长征结缘,为创作《红军不怕远征难》这部歌剧,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的一段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我们知道,长征途中,光中央红军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共击溃国民党数百个团的围追堵截,其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闯过了荒无人烟、堪称死亡地带的雪山草地,行程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胜利后产生了大量的文艺作品,比较著名的有毛主席《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丁玲主编的《红军长征记》,李伯钊的歌剧《长征》,陈其通的话剧《万水千山》,王愿坚的短篇小说集《普通劳动者》,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肖华的《长征组歌》,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等。从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支具有崇高理想、坚强意志、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人民军队,看到了一群代表中国和人类希望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血与火中的涅槃。
可以说,创作《红军不怕远征难》这部歌剧,是站在巨人肩膀上进行的一次艰难笔耕,同时也是一次灵魂上的洗礼。长征是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的伟大史诗,这部史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用鲜血、生命,用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意志集体撰写的。用歌剧形式来表现这部史诗,非常具有挑战性。首先要对长征精神有正确和深刻的认识,其次要熟悉长征历史,最后要选准素材,确立主题,结构剧情,塑造人物,完成剧本创作。
我深知以自己软弱的手臂是难以驾驭这一伟大事件的,但我是以无比崇敬的心情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创作中的。我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找到了所需要的素材,确立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英雄主题,结构了四幕七场的剧情,在全景式展现红军长征悲壮历程的同时,重点刻画了陈龙湘、石虎、王勇、老郭、苗花等英雄人物,这里面有红军师长,有连长,有炊事班长,有普通战士,还有在红军队伍里成长起来的赤卫队员。我对长征中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英勇献身的伟大战士进行了再现和讴歌,突出地辉映出崇高的悲剧精神。我们的英雄虽然一个个倒在了长征路上,但他们的精神永存,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创造了人类奇迹,长征精神将激励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创造新的人类奇迹。
正如索尔兹伯里所说:"如果你想了解当代中国、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你就得回到长征这个关键年代中去。因为这个党和红军是在经历了那一场严峻考验之后成长壮大起来的。今天,这支力量又领导着中国现代化进程,而这个进程具有世界意义。"
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想了解长征,想知道中国革命为什么能够成功,想让自己感动一回,就请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走进天桥演艺中心,来欣赏中央歌剧院的艺术家们倾情奉献的大型史诗歌剧《红军不怕远征难》。我相信,这绝对是一次宝贵的灵魂洗礼,一次难得的视听享受,一次给人以震撼、思考和启迪的艺术之旅。
--国家一级编剧胡绍祥
导演的话
在我的经历中,让我最难以忘怀的就是1990年初,有幸跟随一位红二方面军的老战士,重走了一次贵州境内的长征路。在黔中深山里布满鹅卵石的干河滩上,老将军拄着一根手杖,一路蹒跚,一路絮语。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他太幸运了。这话听了无数遍之后,我突然悟出了这句话中的深意。他之所以说自己幸运,是因为他还活着,而他的幸运,是无数战友用他们的牺牲换来的,而战友们之所以面对牺牲生命却始终英勇无畏,是因为他们心中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敢于牺牲生命。于是在我脑海里一个概念逐渐清晰了,长征,就是一个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不惜牺牲宝贵生命,直到取得最后胜利的过程。当时我就在想,此生如果能有机会创作一部长征题材的作品,将是我一生的幸运。
这个机会终于来了。感谢中央歌剧院的领导,给了我执导《红军不怕远征难》这部歌剧的机会。这在我的创作生涯中,将是一次难忘的创作经历。我想奉献给观众的,就是通过舞台上那一幕幕壮烈的、英勇的、默默的牺牲,讴歌先烈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伟大情怀,让今天享受着长征胜利果实的孩子们了解,长征不仅仅是他们词典里的一个词汇,还是一种足以惊天地、泣鬼神、驱邪恶、转乾坤的巨大精神力量。今天的中国需要这种力量,今天的人们需要这种力量,她能够使我们抖擞精神,并肩携手,继承先烈们的遗志,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让我感到幸运的,是有幸与《红军》剧组里这群国内目前顶尖艺术家的合作。他们对红军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对艺术的挚爱,每时每刻都在深深打动着我。我期盼着通过我们的精诚合作,把《红军》这部剧打造成为一部动人心魄、感人肺腑、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艺术精品。我们一起努力!
--国家一级导演陈燕民
主要演员
王勇--刘怡然
苗花--阮余群、郭橙橙
陈龙湘--李爽、徐森
方瑶--王红、牛莎莎
老郭--赵一峦、陈淼
李政委--宋沣润、苏雪冰
杨团长--高伟
邓排长--尹海
老郭妻--苗原碧
藏族老阿妈--崔京海
彝族汉子--金川
石虎--贾令
石虎娘--杨丽
敌师长--王艺清
老乡--崔鑫
歌剧红军不怕远征难 敬请期待!
温馨提示:1.2米以下儿童谢绝入场,1.2米以上儿童需持票入场。